河南方城發現夏王朝“戰略重地”
人民網鄭州9月13日電(記者肖懿木)9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河南省方城縣八裡橋遺址等考古項目最新進展。考古發掘表明,八裡橋遺址是為二裡頭王都提供資源轉運與控制的重要樞紐,為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八裡橋遺址位於河南省方城縣赭陽街道程庄村,潘河西岸,因八裡橋而得名。遺址地處南陽盆地東北隅,扼守中原地區經南陽盆地進入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區域,戰略位置極其重要。2022年以來,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南陽文物保護研究院在八裡橋遺址開展系統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
八裡橋遺址是一處二裡頭文化的大型環壕聚落,年代為公元前1700—1600年前后。勘探表明遺址北、西、南側分布有壕溝,東部以潘河為界,時代為二裡頭文化二期至四期。潘河東岸新發現有大面積同期文化遺存。遺址內探明有溝類遺存11條,將遺址南部劃分為相對完整的5個區域,呈現出“多網格”布局,目前主要對大型夯土建筑區和手工業遺存區進行了發掘。
其中,大型夯土建筑區面積約4.8萬平方米,1號基址位於一處長方形夯土台基中部,四周有廊、前有庭院。主體建筑南北進深12米、東西寬31米,面積372平方米﹔南側有2處門道,寬1.5米,門道處用碎石子鋪墊。周圍發現有祭祀坑,出土有酒禮器、玉器、綠鬆石器等遺物。2號基址與1號基址東西並列,形制相似,目前僅揭露出西南角。手工業遺存區發現有牆垣和冶銅相關遺存。牆垣經多次修筑,底部有人祭現象,南牆保存較好,目前探明長度約190米﹔中部發現有大面積灰黑土堆積,出土有銅煉渣與爐壁等冶銅遺存,為尋找冶銅手工業作坊提供了線索。
“八裡橋遺址形成於二裡頭文化二期,正是夏文化開始向外擴張的關鍵時期。”八裡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介紹說,夏文化越過方城埡口進入南陽盆地,興建一大批二裡頭文化聚落,並在埡口附近建立大型中心聚落八裡橋遺址用於對南方的控制,保障王都的安全,是夏王朝在關鍵時期關鍵節點設立的關鍵遺址。遺址所在地理位置是連接中原腹地和江漢平原的關鍵咽喉,是南方銅礦、綠鬆石和朱砂等礦產資源進入王都地區的重要安全保障,是二裡頭王都資源轉運與控制的重要樞紐。
考古發掘研究表明,八裡橋遺址面積135萬平方米,功能區劃完備、有夯土建筑區、手工業區、牆垣、道路等設施,出土有玉器、卜骨、綠鬆石嵌片、冶銅遺存等高等級遺物,無不彰顯出八裡橋遺址較高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地位,是夏王朝南方重要的核心聚落。
王豪認為,八裡橋遺址在聚落布局、功能區劃、陶器組合和器物形態以及精神生活方面與二裡頭遺址保持高度一致,體現出八裡橋遺址和二裡頭遺址存在著高度的內在關聯。該聚落初步揭示的“多網格布局”和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遺跡的發現,為探索夏文化地方城邑聚落形態、社會結構提供了新線索,是夏文化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