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聽一聽老區新聲(總要來趟河南吧!)

趙振杰 代娟
2024年10月05日08:49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聽一聽老區新聲(總要來趟河南吧!)

  孩子們在劉橋村開展研學活動。代娟 攝

  桐柏縣茶農在進行茶園管理。李彥 攝

  田鋪大塆秋日美景。韓家東 攝

  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一角。薛皓 攝

  確山縣老樂山景區國慶假日活動精彩紛呈。本報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革命老區發展。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到信陽考察時,作出了“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重要指示,為新時代老區振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本報記者走進我省革命老區,說今昔,看變化,記錄老區以“兩個更好”重要指示為引領,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等領域取得的非凡成就。

  獲嘉縣 紅色劉橋變化多

  □本報記者 趙振杰 代娟 本報通訊員 楊怡

  清晨6點多出發,徒步近2小時行進12公裡,了解烈士事跡、參觀縣委舊址、現場集體宣誓……9月30日上午,獲嘉縣第一中學組織了黃堤鎮劉橋村紅色主題研學,讓同學們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

  劉橋村位於獲嘉縣、修武縣、輝縣市交界處,是革命戰爭年代太行山下的紅色堡壘。1926年,村裡成立新鄉市第一個農村黨小組——劉橋黨小組,點燃了獲嘉縣革命的星星之火,1938年中共獲嘉縣委在該村成立。

  定格歲月的老照片、軍用地圖、補丁摞補丁的軍裝……參觀獲嘉縣委舊址紀念館和劉橋村史館后,獲嘉一中高二男生蘇航表示,先烈為革命犧牲的事跡讓他深受感動,作為新時代青年,他一定努力學習,成長成才,勇擔使命。

  劉橋村口有塊醒目的標識牌,寫著“革命老區劉橋村——新鄉市第一個農村黨小組所在地”。獲嘉縣委舊址得到保護性修繕,這裡還建了紀念館和紅色文化廣場,留住歷史記憶,宣傳紅色文化,成為新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年來,依托獲嘉縣委舊址,劉橋村積極開展紅色研學,持續擦亮獲嘉“同盟星火·紅色記憶”文旅品牌。今年五一期間,劉橋村平均日接待游客4000余人。

  這幾年,隨著鄉村振興的深入實施,劉橋村集體經濟更厚實,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大伙兒的干勁更足了。前不久,獲嘉縣啟動“百村興百業”行動計劃,劉橋村正全面梳理村內蛋鴿養殖、紅薯粉條加工等特色產業,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強化聯農帶農,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紅色精神不僅影響著劉橋村,也激勵著全鎮砥礪奮進,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黃堤鎮黨委書記尚磊表示,身處這片紅色土地,將傳承好紅色基因,大力發揚紅色傳統。下一步,全鎮將努力發展新型建材、肉牛養殖、食用菌種植等主導產業,實現“一企帶一鏈,一鏈成一片”的鏈式集群發展模式,推動老區加快實現振興。

  桐柏縣 特色農業促增收

  □本報記者 孟向東 王娟 本報通訊員 杜福建 李彥

  眼下正是茶園管理的關鍵時期。10月4日一大早,桐柏縣吳城鎮王灣村的茶農們便扛著鐵鍬、鋤頭,來到王灣茶葉基地除草、翻土。

  “茶園‘秋挖’可以消滅雜草、減少病虫害、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是促進茶樹根系生長最有效的手段。”王灣村黨支部書記郭進軍告訴記者。

  吳城鎮有2000多年的茶文化歷史,以“王灣茶葉”為代表的茶產品口感好、品質優。

  2020年,王灣村注冊了村集體企業“桐柏縣茗源茶葉有限公司”並自主運營,第一年即產銷兩旺,創收11萬元,收獲了“第一桶金”。2023年,該公司創收突破70萬元。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王灣村茶產業發展全面開花,王灣茶葉專業合作社、玉淮春古井茶葉專業合作社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並不斷發展壯大,全村近90%的群眾參與茶葉生產。

  “我們今年種植茶葉200余畝,產出春茶1000余斤,預計年收益能超過40萬元。”玉峰家庭農場負責人謝金玉說。

  近年來,革命老區桐柏縣聚焦“全國知名茶鄉”發展目標,以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茶產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全縣茶園總面積達16.3萬畝,開採面積11.6萬畝,年綜合產值超20億元。

  而城郊鄉金庄村的葡萄園,也迎來了“香甜”的豐收時節。“我們葡萄園上個月迎來採摘游客2000余人,銷量達1萬多公斤,還遠銷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興龍灣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安甫告訴記者。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水果品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優質的有機果品,更能贏得市場信賴。”安甫說。近年來,這家合作社圍繞有機農業做文章,利用羊糞、花生殼、玉米秸稈、生物菌等原料生產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噴洒環保營養液,堅持生草栽培,讓葡萄自然成熟。2021年,興龍灣合作社的葡萄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証。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我便在家門口的採摘園裡做起了‘長期工’,目前已基本掌握種植技術,明年也准備加入合作社。”正忙著對剛採摘下來的葡萄進行分揀、打包的村民劉啟安告訴記者。

  近年來,桐柏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定不移做強特色農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46元,老區人民走上了致富路。

  新縣 田鋪大塆客如雲

  □本報記者 盧鬆 劉宏冰

  國慶假期,新縣田鋪鄉田鋪大塆游人如織,田鋪社區黨支部書記韓啟俊的小喇叭,響得比以往早。

  “愛護大塆人人有責,人居環境就是臉面。鄉村和美游客盈門,熱情好客切莫怠慢……”10月4日一大早,韓啟俊便拿著小喇叭一路吆喝著,在村裡走上一圈。

  又一批游客進村,韓啟俊連忙拿著小喇叭迎到村口,大聲地介紹起來,2019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田鋪大塆,走進一家家創客小店,詢問手工藝品銷路、民宿入住率、小賣部經營等狀況。總書記強調,發展鄉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把傳統村落改造好、保護好。

  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新縣協調資金對田鋪大塆進行保護和改造,打造業態豐富的創客小鎮,帶動鄉村振興發展,帶領鄉親過上更好生活。

  新縣90后青年創客扶銀廷和妻子,在田鋪大塆開設“文創工坊”,店裡既有漂亮的刺繡,也有當地的非遺產品。“你看,刺繡小背心、虎頭枕等,這些都是周邊村民手工制作的。”扶銀廷高興地說,小店生意不錯,還能帶動當地群眾增收。

  漫步村落,“不秋草”竹編館、大別山刺繡館、紅布鞋制作實踐體驗館等店鋪,都擠滿了游客。

  革命戰爭年代,大別山人民千針萬線納出來的普通布鞋,陪伴著紅軍走過千山萬水,從勝利走向勝利。“一雙布鞋,承載了歷史記憶,見証了魚水情深,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布鞋制作實踐體驗館店主說。

  在田鋪大塆,除了一個個充滿創意的特色小店外,憑借獨特的民居風格,“老家寒舍”“外婆家”“半山居”等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成長。

  脫貧戶許秀清2015年在政府鼓勵下開辦了田鋪大塆第一家民宿,去年收入30多萬元。“兒子兒媳也回來幫忙,一家人還了貸款,買了車,在縣城買了房。”說起現在的生活,許秀清笑得合不攏嘴。

  河南首個創客小鎮、中國傳統村落、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田鋪大塆,這個藏在深山裡的古村落,成為鄉村旅游熱門目的地。

  “國慶假期前3天,每天進村游客近萬人。”韓啟俊說。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大塆,越來越多游客走進大塆,一幅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

  民權縣 秣坡奏響富民曲

  □本報記者 李鳳虎 劉夢珂

  10月3日,民權縣雙塔鎮秣坡村,穿過彩虹橋,沿著初心路一直走,村黨史紀念館映入眼帘。館內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講述著這裡曾經的革命歲月,講述著時代的發展。

  “秣坡村變了模樣,環境整潔優美,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村庄建成了紅色教育基地,我們趁著假期帶孩子來重溫革命歷史,讓他們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游客陳萌說。

  1938年8月,中共河南省委選派馬慶華、萬中人以及家鄉是秣坡村的劉勤初三人組成黨的工作組到民權工作,在這裡積極發展黨員,同年成立了民權縣第一個黨支部——秣坡村黨支部,有效促進了隴海鐵路道南與道北的聯系,構建了地下交通聯絡站,為敵后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民權縣以秣坡村黨支部舊址為中心,先后建成了民權革命歷史紀念館、初心廣場等,建設綜合性紅色教育基地。

  “自秣坡村紅色教育基地建成以來,累計接待研學參觀游客10萬余人次,黨員干部學習5萬余人次,成為商丘市重要的紅色地標,被命名為河南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雙塔鎮黨委書記武貴寶說,教育基地立足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紅色文化,大力開發紅色研學,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為大中小學校學生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和特色課程。目前,鄭州大學、河南機電職業學院以及周邊市縣中小學等100余家單位到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用好紅色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秣坡村在發展紅色旅游的同時,大力發展蘆筍產業,50余座蘆筍大棚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村裡還建起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農家樂、採摘游,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確山縣 紅綠融合繪新景

  □本報記者 劉曉波 本報通訊員 苗銀

  國慶假期,鮮亮的“中國紅”融入五彩斑斕的美景,出游正當時。

  在革命老區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青磚灰瓦、古朴庄嚴,迎來參觀熱潮,一批批紅色研學團隊紛紛前來“打卡”﹔老樂山景區滿目疊翠,國潮快閃、國潮音樂會、國潮戲劇輪番登場,打鐵花、火壺等非遺表演更是引人流連﹔樂中民宿集群一戶一韻、一戶一景,人們品嘗鄉間美食,樂享閑適生活……

  竹溝革命紀念館所在的竹溝鎮,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去年我們展館共接待游客52萬人,今年僅研學一項,日接待人數最高達8000多人。”10月3日,竹溝革命紀念館館長魯金亮告訴記者,游客的涌入為當地群眾增加了收入,這幾天,附近的10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幾乎家家爆滿。

  以竹溝革命紀念館等紅色旅游資源為載體,以自然景觀為依托,確山縣打造了以竹溝紅色小鎮為龍頭的紅色旅游景區矩陣,還規劃建設了“提琴小鎮”和確山打鐵花表演基地,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變化不隻發生在竹溝,依靠文旅產業,老區人民共享發展紅利。位於老樂山腳下的中店社區,2014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當地政府立足山水資源稟賦,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對山村群眾易地搬遷后的老舊房屋進行改造,發展民宿經濟,增加群眾收入,實現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我們引入社會資本,把民工變員工,把產權變股權,讓村民變股民,有效推動了群眾增收。”樂中民宿董事長馮登輝說,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旅游收入1800萬元,目前已有9家企業入駐,有8家正在對接洽談,待項目全部落地,民宿集群的吸引力將進一步提升。

  如今,隨著全域旅游的蓬勃發展,除竹溝紅色旅游景區、老樂山生態旅游度假區、樂中民宿外,確山縣夢裡水鄉常庄村、彩雲谷天然大峽谷、雲上村庄黃石頭庄、翡翠畫廊天目山等均已名聲在外,革命老區的紅色熱土上,正續寫綠色傳奇,吸引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紅色是文化底色,綠色是發展亮色。近年來,確山縣大力實施文旅興縣戰略,走“以紅為主,以綠為輔,紅綠結合,披紅戴綠”的發展路子,將紅色文化底蘊與綠色生態資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的發展新路,鄉村振興動能越來越足。

(責編:楊曉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黃河鄭州段未雨綢繆防大汛
  • 奧運級弓箭河南智造
  • 鄭州:愛心暑假班 家長放心孩子開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