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雞窩”能有多智能?
養二十萬隻雞,需要多少人?答案是:一個。
聽說有家專門生產“雞籠”的企業,記者前去探訪。來到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的河南萬華畜牧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華畜牧),一列列10多米高的設備瞬間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些超高層恆溫式雞舍,非常智能,有6層、8層的,2024年還推出了12層新款設備,已經賣了十幾棟啦。”公司外聯部總監謝向麗說。
“‘雞窩’能有多智能?”記者好奇。
“從上料、喂食、喂水、控溫、控濕到清潔,全部自動化,精准高效。”謝向麗帶記者來到一列12層雞舍前,“像這樣的超高層雞舍,養20萬隻雞,隻要一個工人。”
萬華畜牧生產的超高層恆溫式養殖設備。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1個人養20萬隻雞,咋做到的?
記者仔細觀察展廳裡的一列列高層“建筑”,配備還真是齊全:“房間”寬敞明亮,飲用水“入戶”,全自動履帶每天定時送上“營養餐”。每一層還配套了糞便清理等多個環境控制系統,可調節燈光模仿日照,幫助“住戶”生長。
“能看出雞籠的設計有什麼不同嗎?”還沒等記者回答,謝向麗便迫不及待地公布了答案。“這是蛋雞設備,底部都有一定的傾斜,產的雞蛋會自動落到傳送帶上,然后自動分揀、稱重、清洗、殺菌、包裝,直接出廠銷售,全程不需要人參與。”
讓雞“上樓”,提高場地利用率﹔喂食、撿蛋、清潔全部自動化管控,節約人工成本,智能“雞窩”果然有“兩把刷子”。
值得一提的是,萬華畜牧的超高層恆溫式養殖設備全部自主研發,系國內首創。該公司也是國內唯一將畜牧裝備出口至歐洲的企業。
“超高層恆溫式雞舍並不是簡單的‘蓋高樓’。”謝向麗說,“樓層”越高,通風、溫濕度控制、機械運營維護等難度也越高,需要過硬的技術。公司每年會拿出總產值的5%左右用於研發,目前已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90項。
萬華畜牧專利展示。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如今,萬華畜牧已經不滿足於雞舍的自動化。2024年,他們再祭出“黑科技”:三款機器人“飼養員”,代替人工,進行清潔、巡檢、抓雞。“它們配合很默契,巡檢機器人識別到死雞、淘汰雞后,抓雞機器人能精准的把這些問題雞帶離雞舍。”謝向麗說,2024年打包賣出機器人十幾單,收到客戶一致好評。
硬件強悍,軟件同樣給力。在“萬華雲數據中心”記者看到,一塊標注為“養殖雲”的大屏上,西平縣森亞牧場每棟禽舍的當前養殖量、當日產蛋量、飼料消耗量等信息實時更新,飼料轉化率、當日產蛋成本等分析數據也一目了然。
“雲平台相當於整個養殖場的‘大腦’。養殖各環節的數據和運行情況全程可視、實時監測,並自動形成日報和周報,實現精准管理。”謝向麗介紹,這也是2024年公司上線的養殖“新科技”,有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加持,畜牧業生產大變樣,也顛覆了人們對畜牧養殖“臟和臭”“苦又累”的傳統印象。
目前,萬華畜牧生產的十大系列產品遠銷法國、印尼、泰國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1000多家大型養殖企業提供“新質生產力”。以萬華畜牧為代表,西平縣畜牧機械設備制造企業達70余家,成為全國最大的畜牧機械裝備制造基地。
採訪結束時,記者注意到,廠區裡高高挂起燈籠、空地上堆著年貨大禮包,年味兒十足。“要過年啦!”謝向麗說,“整個2024年我們沒有淡季,臨近春節,還有不少來洽談的客商,光明天就有三波,大伙兒估計要忙到年根兒了。”
萬華畜牧的智能化車間。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