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消費幫扶產銷會裡看“增收”

金秋九月,中原大地,滿載收獲與希望。
9月13日上午,在河南省人民會堂廣場,人頭攢動。欒川縣菌菇、光山縣黑豬臘肉、溫縣鐵棍山藥粉、息縣酸辣粉……各類名優特產琳琅滿目,讓參觀者目不暇接。
以“慶豐收、促消費、增就業、興產業”為主題,“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暨河南省脫貧地區消費幫扶產銷對接活動”啟動。現場,參展企業近500家,展品種類達萬余種,匯聚河南各類名優特產,展現一年的收獲與希望。
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特色農產品專區。人民網 楊曉娜攝
在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特色農產品專區,吸引諸多市民駐足,一批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組織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項目“頭雁”的學員們前來參展。來自北京返鄉創業新農人周海燕是其中一員,她這次帶來了羊肚菌和黑小麥仁等農產品。返鄉創業兩年多,她感觸最深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引進好的產品和技術,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群眾要致富,產業是支柱, “村裡猴頭菇的種植面積擴至1000畝,年產能達2000萬棒,還發展二產加工,開發猴頭菇醬、挂面、茶、口服液、保健品等系列產品。如今,猴頭菇成為村裡的“綠色寶貝”。新鄉市輝縣薄壁鎮平甸村駐村第一書記高鳳堅定發展猴頭菇特色種植產業路子,帶領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
此次展會,聚焦脫貧地區優質農產品產銷對接,打通流通堵點、拓寬銷售渠道,讓脫貧地區的好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賣得遠,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商城縣位於大別山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當地依托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大力發展茶葉種植。袁鳳是商城縣袁鳳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多年來,她通過‘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的發展模式優勢,做大做強生態茶,注冊自有品牌和商標,獲得國家、省級多個獎項,讓更多農特產品走出大別山區。
欒川縣幫扶產品。人民網 楊曉娜攝
消費幫扶是連接脫貧地區“田間地頭”與市場“餐桌案頭”的重要橋梁。在欒川縣幫扶產品展位上,各類土特產有序擺放。包裝上印發“欒川印象”字樣的菌類品種達10余種,香菇、鹿茸菌、冬虫草菌、猴頭菇……
欒川印象品牌銷售人員楊桂林說:“我們是一家集種植、科研、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覆蓋8大類150余款農產品,以‘區域品牌帶企業—企業建基地—基地富群眾’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目前,欒川印象品牌已經集結了13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建設生產加工線23條,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把更多優質農產品送到百姓餐桌 。”
展區陳列的各類農特產品。人民網 楊曉娜攝
河南省委農辦副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孔劍君介紹:“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關鍵之年。目前河南有脫貧人口610.9萬人、監測對象86.2萬人,河南通過‘鏈’上發力、‘雲’上突圍、‘牌’上賦能、‘人’上帶動,逐步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政府搭台、市場唱戲、群眾受益’的消費幫扶模式。2024年,河南省累計實現消費幫扶銷售額800億元,帶動超300萬脫貧群眾增收,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提供了堅實支撐。
當日,還舉行了產銷對接簽約,採購商推介會、大宗採購精准對接會,開展“一對一”精准對接、現場選品等活動,為脫貧地區農產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國搭建起重要平台。
無論是高山茶,還是猴頭菇……無數個農特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向百姓餐桌,講述著鄉村產業好故事。各地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產業鏈條化發展新路子,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