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日产一吨生铁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见证中国古代冶铁“高光时刻”
人民网郑州8月15日电(记者肖懿木)古荥镇,曾是楚汉争霸的主战场,也是汉代官营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发掘出了现今为止全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冶炼工场。近日,记者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采访团一行来到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探寻中国古代冶金科技发展的“高光时刻”。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依托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而建。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一处兴盛于西汉中叶至东汉早期的冶铁遗存,经考古勘探,该遗址总面积不低于5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的矿石加工场、四角柱木架坑、水井、水池、船形坑、陶窑、鼓风管等设施,向人们展示着以炼炉为中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冶炼系统。
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肖懿木摄
据郑州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馆长阎书广介绍,汉武帝时期实行冶铁官营,在河南郡设置铁官,荥阳故城外的冶铁遗址为当时河南郡最大的冶铁中心。当时用于冶铁的铁矿石,大部分都是今山西境内的,它们依靠发达的漕运系统,被运送到荥阳故城,进行加工冶炼。
“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研究古代冶金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表明在两千年前我国生铁冶炼和加工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创造了一整套我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体系,这在世界冶金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阎书广说。
1976年春,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发现两座冶铁炉遗迹。遗址出土的三百多件陶器,从器物特征看大部分为西汉中、晚期遗物,个别属东汉时期。
一号竖炉遗址。人民网记者 肖懿木摄
如今,走在博物馆内,两座冶铁炉的地上部分虽已不见,但依然能从地下部分的规模推测出当时的体量。其中,一号竖炉遗址炉缸呈椭圆形,有效高度为6米,容积约50立方米,日产生铁约有一吨。炉缸经高温已变成坚硬的蓝灰色,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产量最高的汉代冶铁炉遗址。
“椭圆形的炉缸是汉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的一种扩大炉缸、增加炉子容积的科学方法,解决了鼓风吹不到炉中心的问题。”阎书广介绍,椭圆形冶铁竖炉这项技术直到1850年英美两国才先后攻克,“足以说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一号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冶炼设备,这标志着我国生铁冶炼技术在汉代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球墨铸铁技术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也被考古证实。
1947年,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制球墨铸铁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提高铸铁强度性能的重大突破。然而,我国考古学家发现,至少在战国晚期(公元前3世纪)中国已出现球墨铸铁技术,并且这项技术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被证实。
据阎书广介绍,我国科学家用现代科技手段,对335件战国至汉魏时期的铁器进行金相检测分析,包括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在内的多个遗址出土的铁器中共发现10余件球墨铸铁。国际冶金史专家进行验证后认为:古代中国已经摸索到了用铸铁柔化术制造球墨铸铁的规律,这一发明早于西方国家1900多年。
从出土大量农具产品来看,当时铁器已推广普及到社会各领域及日常生产生活中,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极大发展。汉代雄厚强大的国力,就是在发达的冶铁业基础上崛起的。由于汉代的冶铁业发展,我国成为最早进入钢铁时代的古代国家,为汉武帝时代铸就了雄霸天下的“铁骨汉风”。
1986年10月,“金属早期生产及应用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召开,世界近百名专家学者来到古荥冶铁遗址参观,与我国的专家学者一起,考察和研究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冶炼技术、遗址规模,并对其作出了“世界文化之宝”“这里的冶铁文明属于全世界”等高度评价。
下一步,依托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将建设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对中国古代冶铁流程、技术进行系统性展示,填补我国缺少古代冶金史专题馆的空白。
(责编:霍亚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