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各地

鹤壁市:精心绘制“三农”发展新蓝图

2025年02月13日11:04 |
小字号

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到“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深刻论断,再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殷切嘱托,“三农”工作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市委“十个聚焦”,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三农”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鹤壁市百亩丰产方冬小麦实打验收测,刷新了全国单产纪录;鹤壁市乡村振兴战略绩效考核获得“好”的等次;耕地保护连续25年实现占补平衡;谊发牧业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签署生猪数智育种中心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创建全国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

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赓续奋进再出发,以蓬勃的生机和不竭的动力,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藏粮于技,筑牢丰收“保障墙”

“经实打验收,单产912.6公斤!”2024年6月6日下午,随着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文善的宣布,鹤壁市百亩丰产方冬小麦实打验收测产,创下了全国冬小麦单产新高。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确保夏粮丰产丰收成了农业农村部门最关注的重点工作。

“通过实打测产证明,鹤壁市不断优化采用的‘五良’机制,创新实施的‘五定’措施,就是我们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金钥匙’。”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常志伟介绍。

正是有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鹤壁市测产地块小麦亩产才能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0%以上,为小麦高产创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

夏粮丰收只是完成了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秋粮增产,我们也有信心。

“浚单”系列在黄淮海地区创下的卓越战绩有目共睹,这是鹤壁市农业部门向“芯”而行的底气。

十年磨一剑,2024年鹤壁市玉米新品种“浚单168”扛起了大梁,亩产1216.81公斤,再破鹤壁市玉米单产纪录。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少昆称其具备成为大品种的潜质。

当年11月,“浚单168”玉米品种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再次证明:鹤壁种子,就是中!

小麦、玉米、花生……2024年鹤壁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成绩可圈可点。全年粮食总产127.56万吨,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当然,好种子,也离不开好田。

2024年,鹤壁市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6.92万亩,占鹤壁市耕地面积的86%。其中147.9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0.5万亩。2025年底前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同时,鹤壁市着力推进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2025年将基本实现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兴产于农,夯实致富“产业基”

生态化、绿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差异化……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方面,鹤壁市一直在路上。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归根结底是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鹤壁市通过深入实施“2111”企业帮扶计划,将一项项举措落到实处。

2024年,鹤壁市对农业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人元生物成功获批国家级龙头企业;

——市农业农村局向省厅推荐省级龙头企业10家;

——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15家;

——新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

——新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16家。

……

着力品牌建设、开拓市场,现如今已然打造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

如何树立品牌意识?好产品造就好品牌是关键。

“咱们鹤壁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很多农特产品的背后都可以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讲好文化故事,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中平介绍。

善堂花生、淇河鲫鱼、小河白菜、大碾萝卜、温坡花椒、红油香椿……越来越多的“鹤壁造”农特产品品牌进入人们的视野。

去年,淇县山小米、鹤山虫草蛋等4类产品,被表彰为2024年全省“我最喜爱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鹤壁市还在强化品牌培育方面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续展14个,11家企业的15个产品、14枚商标入选全省首批“豫农优品”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11个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为进一步增强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能力,鹤壁市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长产业链条,发展长链型、高附加值、农民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探索农业产业融合新业态,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志智双扶,铺就小康“幸福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过去一年,鹤壁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持续坚持底线思维,强化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脱贫攻坚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为了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任务,鹤壁市以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等3种途径开展常态化监测,确保监测帮扶精准高效。

截至目前,鹤壁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5234户16031人,风险消除2915户9854人,风险消除率61.5%,帮扶措施实现全覆盖。

针对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等帮扶产业发展,鹤壁市不断强化利益联结,发挥带动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增加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

2024年,鹤壁市投入各级衔接资金2.93亿元、安排项目202个;加强422个帮扶产业项目管理,持续发挥带动效益;鹤壁市脱贫人口实现务工17187人,完成省定目标的149.4%。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内,鹤壁市225名驻村第一书记、110个驻村工作队、271名工作队员日夜坚守在帮扶一线。

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他们走进农户家中,用真心温暖着每一颗心。他们不畏山高路远,不惧风雨兼程,只为那一句“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帮扶干部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帮扶政策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乡村发展的每一寸土地。常态化“帮扶日”制度的落实,让脱贫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筑梦于村,描绘乡村“新画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和美乡村建设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它不仅是乡村面貌的蝶变,更是乡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

“千万工程”经验一直是鹤壁市学习、借鉴的榜样,以此打造出一批以生态宜居为底色,以产业兴旺为支撑,以乡风文明为灵魂的和美乡村。

在浚县浚州街道甘草庄村,因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文化而修建的知青大院、知青楼、知青游园,成了村民锻炼、休闲的首选之地。

全村街道、胡同和出村道路不仅修通硬化了,还安装了路灯守护村民出行,新建鱼塘可供观赏、垂钓,俨然一派和美乡村新景象。

“鹤壁市通过实施和美乡村计划‘1060’工程,整合了55个涉农项目、总投资6.67亿元,清单式、台账化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黄浩霖介绍,他们选取部分“1060”工程村庄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机制障碍破题行动,已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想要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

2024年,鹤壁市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数912户,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7万吨,整治残垣断壁1604处,开展“空心院”整治和“一宅变四园”建设971个,“三线”整治行政村451个。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鹤壁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印发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鹤壁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万元的村676个、占75.62%,比2023年增加430个,占比提升了48个百分点。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乡村享受到了数字化手段带来的红利。

智慧农业推动绿色发展;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数字技术催生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有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推动城乡融合;搭建各行业互联网平台,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鹤壁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成绩远不止这些。

——鹤壁市新培育数字应用场景18个,挂牌成立全省首家“服务三农”线上销售培训基地;

——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评价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淇县、浚县、淇滨区、山城区被评为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

——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鹤壁市成功召开。

……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坚守,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

2025年,鹤壁市农业农村系统将全面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工作部署,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种业振兴、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扎实迈进。(来源:鹤壁市委宣传部 作者:肖莉萍 李觊)

(责编:霍亚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记者探访南水北调水源地
  • 探秘“起重机械之都”长垣
  • 微电影《好日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