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走基層|在黃河故道“挖呀挖” 為美麗河湖“繡花花”

時岩 常力元
2025年01月26日08:5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絞吸式挖泥船正在作業。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絞吸式挖泥船正在作業。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發動機轟鳴,偌大一條船在腳下“嗡嗡”震動。馮朝陽“噔噔噔”爬上樓梯,推開二樓駕駛艙扯著嗓子喊:“再往南一點點,馬上到位置了,瞄准了再下錨!”

駕駛員馮峰全神貫注盯著眼前電腦,熟練按下幾個按鈕,一番流暢操作后,長出一口氣,向馮朝陽比劃出“OK”手勢。馮朝陽微微一笑,也向他伸出大拇指。

放眼遠望,兩條挖泥船停泊在寬闊水面上,看似靜悄悄,卻轟鳴不停,通過管道,將水底泥沙源源不斷抽向兩公裡外的“淤地”。

馮朝陽今年36歲,河南信陽人,是河南省黃河故道一期水生態治理工程林七水庫項目一名工區技術負責人。他介紹,平時自己工作是為3條絞吸式挖泥船校核挖泥邊界,“盯著每條船,讓他們不要挖少了,也不要挖偏了,更不能影響水鳥棲息地生態。”

黃河故道治理項目,需要考慮水鳥棲息生態安全?

河南黃河故道水生態治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志偉告訴記者,黃河故道一期水生態治理工程位於河南商丘民權縣,總投資16.7億元,是2024年河南省第二批重點建設項目。因黃河河道變遷,河道裡逐漸形成任庄、林七、吳屯三座水庫,是商丘的唯一地表水源。近年來,因泥沙淤積嚴重,雖可以從黃河引水,但“缸裡盛不住水”,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生產生活。

“工程確實很重要,群眾也很需要,但黃河故道水生態治理,必須考慮治理過程中的生態平衡。”黃志偉說,工程因此設計了復雜施工策略,應對復雜的環境治理施工難題。“施工范圍周邊規劃有紅色濕地避讓區,綠色林地區和黃綠色一般耕地區。想在施工中不影響生態平衡,就要下足‘繡花’功夫,科學地設置淤區、堆土區,精確設置開挖范圍線,同時避開水源地保護范圍,實現工程與生態的雙贏。”

何為淤區、堆土區?黃志偉介紹,所謂淤區,就是絞吸式挖泥船絞吸的水底泥沙,通過船上泵機抽取到兩三公裡外的空地上,其中85%的水通過退水渠流回河道,15%泥沙自然淤積后,統一移運到規劃的堆土區,交由相關單位酌情使用。

說起來難,施起工更難。打開項目施工圖,紅紅綠綠黃黃,將本不寬闊的河道,劃分得七零八落﹔原本設計的淤區、堆土區,因多種原因無法佔地,讓邊治理、邊保護的方案顯得尤為艱難。

“下足繡花工作,辦法就會比困難多。我們通過加快轉運速度,增加轉運工程機械,與當地村民商議租地,努力加快工程進度”。黃志偉說,河道棲息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頭潛鴨,還有8萬多隻越冬候鳥和多種魚類,避讓濕地核心區及鳥類越冬期必須做到。此外,三個水庫間還有商丘、民權兩個飲用水取水口,施工過程要精細,才能不影響飲用水安全。

“根據要求,項目今年6月底要全部完成,目前我們投入了10艘挖泥船和20台套設備,全力進行清淤和圍堰建設,計劃一季度完成任庄上游、林七下游、吳屯上游的施工部分,要完成全年任務1697萬方。”黃志偉說。

“小年我沒有回去,想為工程盡快完成再爭取點時間。”馮朝陽笑了笑表示,自己團隊780多萬方的工程量,還有300多萬方要在6月底完成,“我們團隊堅決不能落后。”

“工程建成后,水庫總庫容將達到1.44億立方米,利用引黃水量2.6億立方米,每天可為商丘市城區供水20萬噸、為民權城區供水10萬噸,滿足203.7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和城區生態用水,更會是生態優良、處處美景的連片河湖。到時候,自然會有我們一份功勞。”遠望著粼粼水面,夕陽下陣陣水鳥翔集,河南黃河故道水生態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峰眼光裡充滿期待。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