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封丘:產權交易“盤活”鄉村治理

“261輪競價!50畝土地從10.5萬元拍到18萬元,每畝租金漲了500元!”8月底,在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曹崗鄉李和村集體土地的成交數據讓村民代表侯光洲格外振奮。
這一幕,正是封丘縣以產權交易改革為抓手破解農村“三資”管理痛點、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和高效能治理一體推進的生動縮影。
此前,封丘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曾深陷困境,村干部暗箱操作、小微工程監管空白、集體資產“沉睡”閑置等問題,不僅制約鄉村發展,更讓群眾獲得感大打折扣。
“以前租地靠熟人介紹,價格高低全憑村干部一句話,咱老百姓心裡沒底。”荊隆宮鎮村民何艷青道出了不少農戶的擔憂。
“我們做過一項調查,70%的基層腐敗問題、信訪矛盾與產權交易不規范直接相關。”封丘縣農開中心主任閆利娜一語道破問題的核心症結,“要提高基層群眾的滿意度,必須遏制住村民身邊的腐敗。”
直面痛點,今年以來,封丘縣以“12134”交易模式為核心,搭建起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一個中心統籌、兩個平台互通、一套制度規范、三級聯動服務、四方協同運營”的機制,讓產權交易從“線下暗箱”走向“線上陽光”。
如今,無論是2萬元以上的小微工程,還是5000元以上的物資採購,均需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台競價,未進場交易的資金超2000元,一律不得入賬,從源頭堵住“后門”。
“閑置一年多的廠房,挂上平台不到一個月就盤活了!”荊鄉回族鄉工作人員指著屏幕上的交易記錄介紹。7月21日,該鄉一處閑置廠房在平台發布預公告,4天后便有客商實地考察,8月22日順利成交,有效促進了農村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對接,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樣受益的還有陳固鎮明德小學。其閑置校舍通過線上“明標暗投”,經過村干部與村民的59輪競價,最終由村民以4.1萬元/年競得,每年村集體收入比預期多出1.6萬元。
“村干部和村民匿名同台競價,手機上就能看全程,誰也搞不了特殊!”閆利娜介紹,“通過公平競價,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留住了人才和資金,而且還增加了當地村民的就業機會,可以說是多方共贏。”
平台不僅讓交易更透明,更讓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荊隆宮鎮10個灘區遷建村的2882畝復墾土地,通過平台吸引了鎮外、縣外投資者,原陽籍承包人成功拿下三姓庄村270畝土地經營權,改寫了“土地流轉不出縣”的傳統。在反向競價機制下,金龍宮鎮楊樓村採購潛水泵項目,更是從20.3萬元預算壓減至15.46萬元,為村集體節省4.84萬元。
數據顯示,平台自今年5月份上線以來,短短三個多月,已完成交易180余宗,總金額超5548萬元,平均溢價率26.87%,為群眾和集體增收265萬余元。
“以前村裡修條小路都可能有貓膩,現在平台上每一筆支出、每一步流程都看得清清楚楚。”談起變化,城關鎮三裡辛村村民深有感觸。該村一處商鋪經11輪競價,年租金從4800元漲至9100元,干部清白、群眾明白的“雙贏”局面,讓基層矛盾大幅減少。
與此同時,紀審聯動監督、政法機關專項打擊、銀行金融支持的“組合拳”,更筑牢了產權交易的“防護網”。李庄鎮李某強佔集體土地案的依法查處,為農村產權安全保駕護航﹔縣農商銀行100萬元貸款快速投放,助力村民朱某流轉1126畝土地發展“七彩小麥”,讓金融活水真正潤及田間地頭。
如今,在封丘縣,16處閑置校舍、15處幫扶車間重新煥發生機,30個強村富民項目落地生根,帶動3600余名群眾就業增收。這場以產權交易為切入點的改革,正在喚醒農村“沉睡”的資產,織密基層治理的“公平網”。正如當地干部所言:“產權交易一子落,鄉村治理滿盤活。這座連接資源與市場的‘橋梁’,正讓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