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群英谱】不下火线的战“疫”夫妻

郭健 徐驰

2020年03月08日11:25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一旦爆发传染病,咱俩肯定都得往前冲,到时孩子怎么办呢?”

康谊和张晓菊夫妻俩没想到,十年前一句闲聊,如今成了不容回避的现实。

“就像面对洪水的战士一样,现在,就是我们医生冲上去的时候。”电话中,康谊语气平静。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他负责医院整个隔离病区管理,一个多月未曾离开病房楼。

妻子张晓菊是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二月初,她被派往疫情较重的南阳市,救治危重病人。

从那以后,夫妻俩再未谋面,两人各自奋战在战“疫”最前线。每天有限的联系,也几乎是在商讨患者救治的问题。

“把一个病人治好,就像把你的精气神渡给了他”

“这是一场战争。”

采访中,夫妻俩不约而同说出了这句话。

最先奔赴“前线”的是丈夫康谊。武汉封城前,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量就从平时的每天二三十人猛增到五六百人。医院内部都认为,大战要来了。

1月22日,他负责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开始转入“战时状态”,作为隔离病区专楼专用,整栋楼48小时内腾空。病人分流转诊、医护人员调配、防疫物资筹备,都需要康谊协调。那天,康谊的手机四次被打到没电关机。最长的一次,他站在楼前一动不动,连续接打了3个小时电话。

1月27日封楼至今,康谊再没出来过。每天一早,他要挨个梳理头一天收治的患者。紧接着,跟治疗组开早会,掌握治疗情况和病情进展。之后,他换上隔离服,到病房看患者情况,随后展开远程多学科会诊。下午,康谊要组织对危重患者进行专门会诊,调整治疗方案。晚上7点半,组织医生、护士长开会,商讨改进诊疗流程。经常,回过神来已是半夜。

对隔离病区,医院组织医护梯队,定期轮换。“就跟打仗一样,一个梯队下来,一个梯队顶上去。”然而,首批进驻的康谊却始终没下过“火线”。连日来,他经常到凌晨一两点还在参与危重患者抢救。

200多公里外的南阳,妻子张晓菊也在与病毒斗争。

作为援助专家,她负责的都是危重病人,病情复杂,情况凶险。有的是孕期感染病毒,最大的患者已经98岁高龄。

“每天都在打仗。这边刚平稳,那边又出现危险,应接不暇。最累的是脑子和嗓子,累到不想说话。”张晓菊说,一个危重病人的诊疗方案调整,专家们常常一讨论就是一两个小时。这边结束,马上又是下一个医院,下一个病人。

“把一个病人治好,就像把你的精气神渡给了他。”张晓菊说,你要比病人更了解他的身体,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必须了如指掌。病毒攻击哪里,你去救哪里。每一次救治,都是医护人员大量精神和心血的付出。

从死神手里抢命!在南阳,张晓菊救治的8位高危患者,7位转危为安。其中包括那位98岁的高龄患者,这是目前全国治愈的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36周孕产妇母子二人治愈,合并乳腺癌放疗术后等高难度新冠肺炎患者陆续康复好转出院,张晓菊带领的专家组提升了南阳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

白天火线抢救,晚上则是另一个战场。身为河南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张晓菊还肩负着科研攻关的重任。每天半夜回到驻地,第一件事就是搜集学习关于病毒的最新研究,和武汉的同行交流最新的诊疗经验。她和科室的骨干汪铮、张群成不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研究,目前已有几篇新冠肺炎相关科研课题基本完成。

“一边斗争,一边学习病毒。”张晓菊说,这应该是很多一线医护人员在疫情中的状态。他们多一分了解,病人就多一分安全。

(责编:姜果、杨晓娜)

推荐阅读

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一把提琴出确山(人民眼·返乡创业)   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六七名妇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飞,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细琢成提琴琴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像这样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详细】

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向着强省、高地、家园,中原儿女愈战愈勇   愈战愈勇,始得玉成。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全省上下逆风破浪、危中寻机,战疫情、抓发展、保民生,经济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左右……【详细】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