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嶺風景 陳泰安 攝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靈寶市境內的小秦嶺,矗立於黃河大“幾”字形拐彎處,乃是黃河中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然而之前,讓小秦嶺聲名遠播的是它的另外一張名片——全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基地主產區。
半個多世紀來粗放無序的黃金開採,讓小秦嶺由綠樹繁茂變得滿目瘡痍。“坑口挨著坑口,渣坡連著渣坡,工棚接著工棚,人來人往、機聲隆隆,滿山瘡痍。”是它的真實寫照。5條發源於小秦嶺的黃河一級支流從最初的清澈見底變得臭氣熏天、顏色發黑、水質粘稠……
還小秦嶺以寧靜,還母親河以清流。4年多來,一場再造小秦嶺的生態文明捍衛戰,成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生動范例。
大西峪郭氏礦業1180坑口北渣坡整治前后 小秦嶺保護區供圖
小秦嶺,這座藏金埋銀之地,曾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作出過巨大貢獻。數據顯示,1975年—2015年,小秦嶺區域累計生產黃金450余噸,與之相應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門峽經濟高速增長,最快的一年GDP增長33%。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一邊是資源型城市對礦產資源的高依賴,一邊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必答題。怎麼辦?
痛定思痛,唯有壯士斷腕,背水一戰!不講理由,不找借口,三門峽迅即寫下承諾書,立下軍令狀,向小秦嶺開戰!
從2017年開始,三門峽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將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列入全市“攻堅戰”之一,三年內要達到“老問題逐步解決、新問題不再產生、生態環境總體向好”的整治目標。
封堵礦口 小秦嶺保護區供圖
在礦山環境整治中,最大的挑戰是封礦口。
此前,小秦嶺地區曾先后組織各種規模的治理整頓19次,均沒能治根。保護區內有11個礦權單位,礦權設置久遠,利益多元,不僅有央企、本地國企,還有眾多私企。一個坑口的年利潤涉及上千萬、上億元,財路被切斷,企業難接受。
而且,此次礦山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原則是“誰礦權誰負責、誰受益誰清理、誰破壞誰恢復”,不僅要挪金窩,還要掏腰包,怎一個難字了得!
有組織律師團“要說法”的,有夜裡把保護區堵上的坑口扒開的,有玩“失聯”的,有硬挺著不干的。
老鴉岔金礦是保護區自己管理的企業,其他礦權單位都盯著。保護區刀刃向內,先行一步立標杆。千方百計撤除設備、遣散人員、封堵坑口后,開始艱難的生態恢復之路。
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網、種草植樹,一個環節也不能少﹔降坡坡度30度左右、覆土厚度不低於30厘米,兩個指標均須滿足。
石頭窩裡種樹,最缺的是土,最難的是護土。小秦嶺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會主席李保祥說,一車土運上山要花1000元左右,非常金貴。為了保土,他們採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在渣坡上固定擋板、修排水渠、鋪濾網防覆土流失,在每個樹坑底部鋪設可降解無紡布固土保墒。
這一番費盡心思的探索創新,有效解決了小秦嶺復雜條件下的生態修復難題。
使出硬手腕,打出溫情牌,通過一系列宣傳引導工作,礦權單位逐漸從“不想治、不會治、被動治”轉變為“必須治、按樣治、主動治”,承擔起植被恢復的主體工作。
從2016年3月至今,在小秦嶺的溝溝岔岔,共有77萬人次投入到礦山治理修復的工作中,累計投入資金1.89億元﹔
1000多個坑口被關閉,1.4萬個生產生活設施被拆除﹔
固定礦渣2065.5萬噸,清運礦渣520.2萬噸,13萬輛次運渣車首尾相連,能從小秦嶺一路排到北京﹔
栽植苗木75.7萬株,播撒草種1.4萬公斤……
如今,站在棗香苑1100坑口處舉目四望,綠意濃濃,不見喧囂,隻聞鳥鳴。保護區管理中心黨委書記高陽感嘆:“這些綠來之不易!這裡現在已經重歸自然,恢復寧靜。”
附近的農民感受尤為深刻:“過去是黏稠的灰水,就像水泥漿。現在水清了,河裡的水又能澆地了。”山青了,水綠了,動物歡暢了,小秦嶺的生態像所有人期望的那樣,越變越好。
老鴉岔整治前后對比圖 小秦嶺保護區供圖
2019年2月6日,保護區內架設的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林麝在林間覓食的畫面。
隨著小秦嶺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當地政府也抓住契機,實施經濟轉型,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地處小秦嶺的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去年曾創下3天吸引游客10萬人次的紀錄。
小秦嶺山腳下的靈寶市故縣鎮河西村,過去沾了開採金礦的“光”,村內中心市場天天車水馬龍,餐飲店整夜燈火通明,被譽為“小香港”。以前村民不是採礦就是搞黃金冶煉,口袋富了,但村邊的河水卻成了灰泥湯,不少群眾生了病。如今,河西村逐步實現“轉型升級”,他們投資藥業、電器、果樹,以及礦泉水。開發漢山風景區、建設民俗街,發展特色農業,吃、住、玩、樂一條龍的文化游越來越紅火。
南安亮在小秦嶺開採礦山賺到第一桶金,早早謀劃轉型發展,回到老家靈寶市尹庄鎮前店村,投資開辦了靈寶昌盛食用菌有限公司。
“短短兩年時間菇棚從19個發展到128個,花菇產值佔到公司總產值的55%,菌種產值佔到了25%,菌棒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該公司總經理南俊峰說。
公司在管理上,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充分發揮產業優勢,不斷創新扶貧模式,成立5年來,累計安置就業3萬余人次,幫扶194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為家鄉的父老鄉親造福。”南俊峰說。
現如今,從小秦嶺上淌下的黃河支流,條條清澈,給母親河和下游人民送上清新和綠意。
2019年3月,中宣部將河南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先進典型,小秦嶺正在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