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數次視察河南並發表重要講話,激勵億萬中原兒女砥礪前行,奮勇爭先。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本報擷取河南牢記囑托謀發展的精彩瞬間,展現愈奮斗愈出彩的形象。
□本報記者 陳慧 劉曉波
滾滾麥浪,豐收在望。中原沃野之上,8500多萬畝小麥由南向北陸續進入籽粒形成的灌漿期。
“當前全省小麥長勢總體良好,小麥條鏽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麥收‘八、十、三’(農歷八月、十月、次年三月)場雨,場場都下得很及時,為今年小麥再獲豐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近段時間一直在基層跑,他說,從目前看,河南小麥豐收很有希望。
食為政首,農為邦本。穩住“基本盤”,筑牢“壓艙石”,是關系全局的“國之大者”,是億萬河南人民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河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三農”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推進,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美麗鄉村,農業大省河南正在向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出彩中原目標奮力邁進。
扛穩重任,讓農業強起來
5月8日,正是春管農忙時節,南陽市宛城區高廟鎮一望無際的高標准農田裡,卻看不見幾個人。
“現在種地哪還需要多少人啊,卡一刷,水就出來了。每50畝就有一個管子噴灌水肥,澆地再也不費事了!”高廟鎮謝營村黨支部委員謝中付說。
不僅省時省力,農田裡還有更多“黑科技”。在尉氏縣張市鎮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一排排節水灌溉噴頭整齊排列,現代化的氣象站、環境監測、農業植保防控系統等高科技設備矗立在旁。農民通過手機查看苗情、墒情、病虫害等情況,科學有效開展田間管理,逐漸挑上“金扁擔”。
“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牢記殷殷囑托,河南糧食產量自2006年起連續15年超過1000億斤,連續4年超過1300億斤。尤其是2020年,戰疫情不誤搶農時,全年糧食產量1365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正是高標准農田筑牢了“糧倉”根基。5月7日,河南高標准農田建設和地方水利建設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6910萬畝,到2025年,將確保增加到8000萬畝,穩定保障1300億斤以上糧食產能,讓豐收更有“底氣”。
要種足糧,更要種好糧、用好糧。近年來,我省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幅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延長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
在永城市新橋鎮新全家庭農場,優質強筋小麥“新麥26”加工成餃子粉、油條粉、面包粉……一噸優質小麥2600元左右,而一噸優質的面包粉,市場價8000元左右,收入提高2倍多。
在重點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的基礎上,我省把優質蔬菜、花木、茶葉、食用菌、中藥材、水產品等納入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扶持。以面、肉、油、乳、果蔬五大產業為重點,開展企業提級、延鏈增值、綠色發展、質量標准、品牌培育五大行動,著力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未來,我省將一方面打好糧食生產王牌,建設全國重要的口糧生產供給中心和面向世界的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農業期貨價格中心,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另一方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現“六高六化”,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持續走好從“國人糧倉”到“國人廚房”再到“世人餐桌”的提質增效之路。
精雕細琢,讓農村美起來
在宜陽縣柳泉鎮苗灣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兩個垃圾桶,分別存放可腐爛垃圾和不可腐爛垃圾。“垃圾分類后房前屋后更干淨了。可回收垃圾還可以積分,到超市兌換東西。”村民李春玲“一百個贊成”。
滿意的不僅是李春玲。在洛陽市孟津區,全區76個村推行“水沖式+村級集中處理糞污”的廁污同治模式,管網式改廁讓農民告別“蒼蠅蚊子一大群”,盡享干淨便捷的如廁環境﹔在禹州市,昔日雜草叢生、殘垣斷壁的荒蕪宅基地變成了樹園、游園,村庄環境更加整潔有序,村民有了更多休閑游玩的好去處……
如果說鄉村振興是一場“大會戰”,那麼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就是第一場“攻堅戰”。
2018年以來,全省各地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重點任務,121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完成目標任務。
這三年,我省累計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673萬戶,95%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各地創建“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示范村2600個、“四美鄉村”9200個、“五美庭院”183萬個、“美麗小鎮”500個。河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連續3年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信陽郝堂村、焦作莫溝村、安陽廟荒村,美麗鄉村建設中涌現出一個又一個樣板。它們既承載著鄉愁,也把“風景”變成“產業”,將“美麗”轉化為“生產力”,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今年,隨著鄉村建設的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同步開始。我省將統籌縣域城鎮和村庄規劃建設,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一體推進鄉村環境整治、設施改造、鄉風塑造和治理創新,打造地域特色鮮明、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共享發展,讓農民富起來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我省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中心任務,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07.93元,增速連續9年高於全省城鎮居民平均水平。
5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95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033.84元增長到2020年的13036.8元。由於在2020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被認定為完成年度計劃、減貧成效顯著、綜合評價好,今年我省將獲得中央財政相應獎勵。
如何鼓起農民“錢袋子”?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立足特色資源,壯大鄉村產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光山縣把禿山變綠山,把綠山變金山,催生出6個萬畝、50個千畝連片油茶基地,“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帶動近30萬農民增收致富。
柘城縣辣椒交易市場遍布各鄉,15萬椒農從事辣椒種植、加工、冷藏、物流、營銷,聚在產業鏈、富在產業鏈。
深化農村改革,激活集體資產,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我省基本摸清了集體經濟家底,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普遍建立,4200多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效應初現。
改革激活了農村生產要素,加快了城鄉技術、資金、人力資本等要素流動。大批外出務工人員從“走出去”到“雁歸來”,他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成為新型職業農民。我省抓住機遇,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截至目前,已培育各類新型高素質農民113萬多人。
進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讓農業更加高質高效、鄉村更加宜居宜業、農民更加富裕富足,希望的田野上正唱響奮進之歌。
穿行在綠油油的麥田,扑面而來的熱浪夾雜著陣陣麥香,那是豐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