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濃濃文化味 錦繡鄉村年(新春走基層)

竇瀚洋
2025年01月24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濃濃文化味 錦繡鄉村年(新春走基層)

迎春鑼鼓敲起來,喜慶舞蹈跳起來。迎新年,慶新春,廣袤農村,各種文化活動精彩上演。這是鄉村文化建設累累碩果的展示,是農民群眾多彩文化生活的縮影,也是鄉村全面振興新氣象的展現。

鄉村全面振興要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新時代新征程,要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有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編 者

湖筆寫春聯

鄉村氣象新

本報記者 竇瀚洋

“筆走龍蛇歌盛世,民攜幸福賀新春”……臨近春節,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的湖筆文化公園裡,紅色春聯高高挂起,各式“福”字熱烈喜慶,墨香四溢。排隊領取用湖筆寫就的春聯,上海游客張艷格外開心,“很有儀式感,很有紀念意義。”

名氣響當當的湖筆制作技藝,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湖筆小鎮善璉鎮,傳統湖筆制作工藝復雜,需經歷擇料、水盆、結頭等8道大工序128道小程序,先后獲評“中華老字號”“全國十大名筆”等10余項國家級榮譽。今天的善璉人仍然延續著制筆傳統,幾乎家家都出筆工,不少人家已幾代傳承。

走進湖筆世家雙鹿湖筆店,楊文和姚玉粼夫婦正忙著趕制湖筆,他倆都是90后,家中四代都是湖筆匠人,到了姚玉粼這代年輕人,能沉下心來堅守這門手藝的,在善璉還有不少。

姚玉粼告訴記者,她大學畢業后返鄉,父親姚真泉便告誡她:“不做生意,先學手藝。”於是,姚玉粼拜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湖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邱昌明,一學就是3年。

匠心精神師徒相傳,目前善璉鎮有湖筆從業者1600多名,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湖筆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雙鹿湖筆店,前來選購湖筆的游客不少。簪筆、青花瓷筆、琺琅彩筆……記者見到了不少制作精美的湖筆文創產品。湖筆不斷跨界,創新款式頗受年輕人追捧,“這就是我們年輕一代‘湖筆人’賦予湖筆的新內涵吧!”姚玉粼說。

立足湖筆文化特色推陳出新,在南潯,湖筆已從實用型向工藝型、禮品型轉型,創新研制胎發筆、生肖筆等600余項湖筆文創新品,擁有專利460項,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

不光湖筆文化公園人氣旺,另一頭,善璉湖筆廠裡也很熱鬧。寒假期間,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體驗制筆研學課程。授課老師、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曉華一邊講解技術要領,一邊手持擇筆刀,雙目緊盯筆尖,孩子們有樣學樣,全神貫注。

以“研學熱”為契機,這幾年善璉鎮充分挖掘湖筆資源,大力發展研學旅游,促進鄉村全域共富。去年7月,鎮裡聯合湖筆小鎮及15個各具特色資源的鄉村,將湖筆元素融入研學體驗、國學課堂、旅游線路,累計接待研學3萬余人次,參與村民每年可人均增收2.3萬元。

這幾年,善璉鎮不斷加大建設力度,鄉村文化逐漸“活”起來。春節將至,各村早已備好文化大餐。卜家堰村的湖筆匠心館裡,湖筆制作學習班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不少年輕人學習、傳承湖筆文化。善璉村的漢字藝術研究院裡,紙巾畫作妙趣橫生,水墨咖啡兼具筆墨趣味……

“聚焦‘中國湖筆之都’特色品牌,未來我們將繼續在集成資源、深挖特色、創新實踐上下功夫,將湖筆制作技藝保護傳承與鄉村全面振興相融合,提升非遺文化的現代價值。”善璉鎮黨委書記李蓮蓮表示。

社火活了

日子火了

本報記者 張文豪

喧天鑼鼓一敲,嘹亮嗩吶一響,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霍庄村村委大院裡,不少村民換上行頭,帶著自制的社火道具,開始了迎新春的節目排練,年味兒頓時濃烈起來。在空中,彩龍游動、翻滾、盤踞,不停地變換著花樣﹔在樁上,獅子騰躍、回旋、直立,時而威風凜凜、時而憨態可掬……

霍庄村是聞名全國的“社火道具專業村”。新春將至,這個百年“社火村”的鄉親們格外忙碌。烤、粘、填、糊、上色……年近七旬的姚紅玉一雙巧手上下翻飛,忙得額頭沁出了汗珠。不到一個鐘頭,一個威風凜凜、栩栩如生的社火道具龍頭便扎制完成。

“一條完整的舞龍,短的有5米左右,長的可以達到20米。”姚紅玉說,龍頭是整條龍的重點,刻畫要逼真,色彩還得鮮艷,“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就希望在春節抖擻精神,舞動起來。”

接單、溝通、確認……屋內,他的兒子、36歲的姚永恆正忙著回復網上買家的提問,把鍵盤敲得“嗒嗒”作響。“我們家的訂單上個月就已經排到年底了,新單子都不敢接了。”姚永恆說,“今年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來找我們的訂單明顯多了。”

源於農耕文明的社火,是河南農村少不了的年味記憶和鄉愁寄托。早在清末時,霍庄就有了社火道具生產。如今,小到舞鞋頭飾,大到舞龍舞獅,這裡的社火道具已達30大類200多個品種,佔據了長江以北70%以上的市場。

曾經,百年“社火村”一度面臨發展窘境:市場銷路打不開,傳承人梯隊斷檔……如何破局?霍庄村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摸索,運用互聯網思維,走出了產業化、規模化的路子。

“在俺村,80%的人都在干社火道具這行。”霍庄村黨支部書記霍軍政說,村裡建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龍頭企業給農戶提供質優價廉的原材料,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村物流公司有專人上門收貨,社火成為村裡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社火的紅火,也吸引著外出務工年輕人“組團”回村創業。90后霍帥兵將傳統工藝應用於漢服生產,成功解鎖老手藝的新商機﹔00后霍雲龍通過直播讓社火制作“見人見物見生活”……

“擱以前,臨近年關,我們常常離家往外走,帶著社火道具跑銷路。現在大不一樣嘍!”村民霍曉軍說,近年來,村裡年輕人結合聲光電技術,參與研發和設計出了會發光、發聲的舞龍、舞獅產品,網絡訂單、實體店買家主動找上門來。

霍軍政提供了一張喜人的“年度賬單”:2024年,霍庄社火道具銷售額達1.2億元,70%的村集體經濟、80%的群眾收入來自社火道具和戲劇用品產業,帶動村民人均增收近3萬元,村集體收入近百萬元。在一些知名電商平台,很多社火道具店鋪來自霍庄,一些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歐美等地。

社火鬧年,年復一年。非遺社火,傳承不息。臨近春節,霍庄村民再次穿上戲服、化上戲妝,抖掉舊歲的倦意,或劃旱船、騎毛驢,或舞龍獅、搖彩扇,在歡快的鑼鼓聲中,迎接新年熱辣滾燙的美好生活。

(王利輝參與採寫)

農民當主角

“村晚”年味濃

本報記者 李 蕊

“咚鏘咚鏘咚咚鏘……”伴隨著鏗鏘有力的擊鼓聲,村民們踩著鼓點揮龍舞獅,“村晚”氛圍被點燃。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高河街道韓庄村“村晚”現場,村民自編自導自演,把濃濃的年味“拉滿”。

“村晚”舞台上,村民是絕對的主角,韓庄村蔬菜種植大戶王愛華便是“明星”之一。

節目開演在即,王愛華剛從芹菜大棚出來,簡單拾掇后,便匆忙投入最后一次排練中。

“開場舞是我們自己編導的《中國美》,我和村裡幾個姐妹練習個把月了,特別期待今天的演出!”身穿緋紅靚麗的秧歌服,王愛華既興奮又激動。

高清大屏上,一朵朵牡丹綻放,扇子舞《中國美》閃亮開場。隊伍中的王愛華手中彩扇上下翻飛,腳下四步一前、兩步一轉,一顰一笑,節奏感十足,引得台下陣陣叫好。

台前幕后,像王愛華這樣的村民還有不少。今年68歲的村民胡樹安是“村晚”的“老戲骨”,除了拉二胡、吹笙外,他還是戲曲類節目的幕后“大導”。

“別看我年齡大了,以前庄上唱大戲都邀請我組戲班子,這是我第五年參加‘村晚’了。”胡樹安說,本屆“村晚”,山東琴書、山東落子、漁鼓戲、四平調等非遺民俗文化曲目佔多數。

鄉音會友,老少同樂,約500名村民將廣場圍得滿滿當當。村民點單,文化指導員支招,是今年韓庄村“村晚”吸粉的一大秘訣。

一個多月前,韓庄村黨支部書記韓坤舉通過微信群讓村民點單,“老人想聽戲”“孩子要看舞獅”……村民們紛紛留言,民俗文化曲目成為大家點單的集中需求。

愛聽小曲的有多少?愛看大戲的有多少?誰會演藝、誰有唱功?縣裡文化指導員下到村裡,挨家挨戶調研摸底,村民們對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喜好被一點點挖掘出來。

對准了愛好,就找到了方向。文化指導員們根據這些信息,在全縣范圍內聯絡文藝人才,邀請專業的舞獅團隊、曲藝老師、書法家、畫家等走進鄉村。“今年‘村晚’看起來就有勁,去年村裡來了文化指導員,節目檔次一下上來了。”村民胡艷娟說。

“‘村晚’釋放年味,匯聚文化力量。去年以來,首批170名文化指導員下沉到鄉村,開展指導活動120余場次,為年底40多個村精彩上演‘村晚’打下良好基礎。”金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兵介紹。

精彩的“村晚”是鄉村文化建設豐碩成果的集中展現。文化指導員、文化夜校……文化的“種子”在金鄉全縣播撒開來,推動全民秧歌舞、全民才藝大賽、戲曲曲藝票友賽、非遺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走村串鄉,群眾參與度越來越高。去年,由村民參演的四平調小戲《舅舅那些事》、墜子戲《少一不可》等劇目還獲得山東省小戲小劇匯演一等獎。

年味、鄉土味、文化味,讓人回味﹔演村裡人、道村裡事、唱村裡美、贊新時代,成為本屆“村晚”的主旋律。“我們在內容編排上,都是選取身邊人、身邊事,希望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展現村民的幸福生活。”文化指導員閆姝臻說。

為了滿足在外游子看“村晚”的願望,部分村民對“村晚”進行了現場直播,一名在外大學生在公屏上留言:“‘村晚’是濃濃的年味,更是那綿遠悠長的鄉愁,願家鄉越來越好。”

(易鵬參與採寫)

(責編:黃莎、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記者探訪南水北調水源地
  • 探秘“起重機械之都”長垣
  • 微電影《好日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