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栾川老君山风光 霍亚平 摄
“计较那三两岁,有意思吗?”
——扩大景区门票减免范围,倒逼“门票经济”转型
洛阳63岁的退休教师老张和3个同龄老伙伴到豫北某市自驾游,4人转了2个景区,虽已享受半价优惠,但门票依然花费560多元。钱虽不多,却够老张家一个月的菜钱。退休了,本该好好玩玩,很多老人怕花钱才不肯出来。
起草组在调研阶段发现,目前全国多数景区规定70周岁以上免门票,有些则是规定65周岁。
“70岁以上,还有多少人能腿脚利索到处旅游?”王立国介绍说,调研阶段,不少部门、群众提出降低老年人免门票年龄。但有的地区、部门和旅游企业担心减少门票收入,希望定到62岁或者63岁。
几经调研,起草组还是将“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对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票”写进第82条,并得到省人大常委会通过。
与此类似,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营养水平提高带来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增长,《条例》将免票的身高门槛提高到了140厘米。据悉,将这两项举措写入法规,属国内首次。
同时,第82条还规定,对人民警察、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实行门票免费,亦属国内首次。
对“面临危险时逆向而行”的这两个群体,河南“以立法的形式向他们致敬”。
什么是“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通俗的讲,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老天爷、老祖宗、老百姓。
老天爷,从旅游资源来讲,是指老天爷赐予的自然景观,比如山水自然旅游资源“三山一水”,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黄河等。
二是老祖宗留下的人文景观,从旅游资源来讲,是指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文物古迹遗存,比如龙门石窟、少林寺等。
三是老百姓创造的包含老天爷和老祖宗两项内容成分的或者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而建造的现代景观。比如清明上河园等。
王立国说,82条扩大门票优惠减免优惠群体范围,就是要倒逼旅游业转型升级。
谈及“门票经济”,王立国颇有痛心疾首之感。三年前曾到江苏某景区考察,正好看见几十辆河南旅游大巴浩浩荡荡拉来上千名游客,一行人颇为自得。
谁知,景区负责人却有几分不屑,“别看你们河南来的游客多,我们也就是赚个门票钱。”调研才知道,人家早就不靠刷人头、赚门票生存,餐饮、住宿、文化消费才是大头。上千号人可能还比不了珠三角一车人在当地留下的消费多。
坐收门票,疏于内容、设施、文化建设,阻碍了河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克服和消除“门票经济”在文旅经济中的高占比,势在必行。
为此,条例还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将具有河南特色的工艺品、农副产品等打造成旅游商品知名品牌;在合适地区建立旅游商品展销中心,促进文旅商品和旅游产品消费。
“为了减少条例实施初期带来的冲击,省人大常委会将门票价格减免政策补偿的法定任务,分解到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等相关部门,对市场主体进行适当扶持、财税补贴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新民表示,已经为条例的实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过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