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鄭州5月28日電(徐馳)一場疫情,讓卓瑞芳一家險些再次滑入貧困深淵。
卓瑞芳家住河南長垣縣武丘鄉於寨村。公公患有長期慢性病,婆婆肢體殘疾,兩個子女上小學。她照顧一家老小,丈夫打工養活全家,日子緊巴巴。2013年,一家人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脫貧攻堅以來,老人看病有報銷,孩子上學有補貼,負擔一下少了。在村裡的幫助下,勤勞的卓瑞芳在種糧之余種西瓜、在村裡打零工補貼家用。2018年,全家光榮脫貧。
一場疫情,險些毀了這一切。丈夫的工地停工,自己打的零工沒了,庄稼還沒到收獲的時候,一家老少六口人“坐吃山空”。卓瑞芳愁的天天睡不著。
這天,村干部上門,要給她介紹工作。為確保一家人穩定脫貧,村干部推薦她到河南弗蘭克曼服飾有限公司做縫紉工。卓瑞芳聽過,那是鄉裡最大的扶貧企業。
“做衣服是精細活兒,咱不會,能干得了?”卓瑞芳有點擔心。
“放心吧,廠裡有免費培訓,手把手教,包你學會。”干部寬心。
“那行吧,閑著不是事兒,俺試試。”卓瑞芳下了決心,去工廠上班。
卓瑞芳是貧困戶,技能培訓免費。一個多月,卓瑞芳干起來已經頗為熟練。工資計件,鄉政府為提高貧困勞動力就業積極性,對入職扶貧創業園的貧困勞動力,每月額外補貼500元。一天工作8小時,每個月可以掙3000元。
“比俺以前去縣城打零工掙得還多。離家近,還不耽誤給老人孩子做飯,今年俺家准保不返貧。” 卓瑞芳說。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恰逢疫情沖擊,如何確保脫貧戶不返貧,鞏固前期扶貧成果?
“穩住了就業就穩住了貧困戶的收入,穩就業就得靠扎扎實實的產業。” 武丘鄉黨委書記書記程建華說。
武丘鄉位於新鄉市長垣東北,轄36個行政村,人口66614人。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1653戶5629人。由於地處黃河深灘區,地理位置偏遠,發展動力不足,該鄉是長垣市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也是脫貧任務最大鄉鎮。轄區內有省定貧困村9個,已全部脫貧,目前未脫貧戶352戶599人。
面對疫情沖擊,武丘鄉堅持以“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雙拳發力,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脫貧。
打出就業扶貧“組合拳”。未脫貧勞力就業全覆蓋,武丘鄉未脫貧戶未就業勞動力共46人,通過扶貧創業園招工和開發公益崗位等措施全部解決就業﹔已脫貧戶科學管理,以人均年收入低於6000元為預警線,實時監控線內群眾的脫貧狀態,重點關注工資性收入人均低於4000元貧困戶家庭。對90戶此類家庭,就業安置33戶48人,開發就業崗位安置57戶67人,保障穩定增收﹔依托扶貧企業建立培訓基地,對貧困戶勞動力開展技能免費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就業扶貧的重要支撐是穩定持續的產業支持。
萬鑫牧業肉兔養殖合作社負責人郭朋飛2016年回鄉創業,最初隻有2個兔棚,現在變成了116個。合作社吸引60余戶養殖戶,存欄種兔4萬余隻,年出欄商品兔約100萬隻,年銷售額4500萬元以上。合作社流轉貧困戶土地21戶47.6畝,為47戶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與7戶貧困戶簽訂了到戶增收入股分紅協議,帶動23戶貧困戶承包兔棚自主創業。
“和養豬、養雞相比,兔子發病率低、傳染性弱,受疫情影響較小,我們生產的肉兔銷往四川、重慶,市場和價格比較穩定。” 郭朋飛說,今年,合作社計劃新建兔棚140座,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程建華將武丘鄉扶貧產業概括為以“一兔一花一園”。“兔”指萬鑫牧業肉兔養殖基地﹔“花”指種植以金絲皇菊為代表特色經濟作物﹔“園”指扶貧創業園”。產業扶貧集群已經為貧困群眾創造崗位141個,每年為灘丘、南嘴村等8個省定貧困村集體經濟帶來不低於4萬元的分紅﹔待產業扶貧集群全部形成后,將提供1000個就業崗位,帶動不低於260戶貧困勞動力就業。
長垣市委書記秦保建表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必由之路和長遠之計,尤其在當前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必須把發展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產業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確保貧困群眾真脫貧、不返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