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包 滲透拓展 淅川德育工作紀實

2020年01月15日10:38  來源:  
 

進家庭,指導服務,構建家校互動的育人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中華民族素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優良傳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進家庭活動是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形成合作共育的育人格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成立家校聯誼協會,開辦家長學校,加大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利用星期天或節假日,通過舉行家長會、培訓會、座談會、國學講堂等形式,聘請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社會知名人士給家長講授國學文化、家庭倫理知識和中華傳統美德,強烈喚起家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和學習,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的文化道德素養和言傳身教能力﹔精心組織編寫《淅川縣中小學德育工作家長須知100問》下發到每位家長手中,對家庭教育的意義、問題、方法和家校共育工作進行全面指導和解答,內容豐富詳實,操作性、針對性強,成為撬動家庭教育的一把“萬能鑰匙”。

實施家校互動,親子互動,創設家校一體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建立家校聯誼微信平台,實施家校共育。學校和班主任搜集典型家教案例特別是歷史名人家風家訓家規方面的成功典故,利用微信平台傳遞給家長學習,家長也可將自己家教的成功事例、方法、經驗教訓利用微信群或家長會進行交流。同時學校把教育中的焦點、熱點、難點等問題,各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將學生每天在校學習紀律等表現情況及時與家長溝通,家長也把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習慣表現告知老師,對學生真正實現家校一體化動態管理,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注重親子互動,強化育人效果。學校定期向家長推薦《論語》《道德經》《弟子規》《朱子家訓》《誡子書》等經典文章和《記住鄉愁》《家風》《遠方的家》《愛的教育》等影視作品,做到家長與孩子一同觀看學習,互相交流提高﹔要求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或制定本家的家風家訓,共同遵守執行﹔布置德育實踐家庭作業,要求學生給爸媽洗腳、洗衣、梳頭、錘背揉肩、整理家務、燒水做飯等,讓家庭充滿感恩氣息﹔提倡讓家長與孩子一起參加學校組織的詩詞大會、國學展演、遠足活動及德育冬(夏)令營等活動,豐富親子體驗內容。

實施民主管理,創設和諧融洽的家校共育環境。各學校借助家長協會,讓家長積極參與並融入學校和班級管理工作,每校一月舉行一次家校活動,班級每月兩次家校活動,讓家長參與聽課評課、考試監考、學生上學放學路隊志願值班、班級社團、食宿管理等活動,聽取並接納家長意見,全面實施學校民主管理工作,創設了和諧融洽的家校關系,使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贏得了家長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進社區,放大功能,創建以德育人的道德高地

淅川縣崇德公園中央台壁上鐫刻著孔子、老子、屈原、張衡、張仲景、諸葛亮及杜詩、召信臣等名言評語,既彰顯了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又體現了南陽濃厚的地域文化,蘊含著深刻的做人做官哲理。

淅川是全國移民大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河南省深度貧困縣,集山區、庫區、貧困區、中線核心水源區於一體。近年來,淅川縣從特殊的縣情出發,將發展教育列為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的基礎性工程和優先發展事項,確立了“育新人、興教育、淳民風、助民富”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打造“渠首道德高地”的明確目標,把德育作為教育的頭等大事來抓,縣委盧書記親自挂帥,自稱“德育書記”,營造了黨委牽頭、各部門全力配合、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德育大環境,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教育部門按照縣委“小手拉大手,校風帶民風”的指導思想,利用星期天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深入社區鄉村開展以學習踐行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元旦春節開展送溫暖、獻愛心、義務寫春聯、制作燈籠等活動﹔三月開展學雷鋒志願服務、義務植樹活動﹔清明節開展祭祀先輩、緬懷英烈、掃墓獻花活動﹔端午節觀看淅川“龍行中原”龍舟賽,感悟屈原愛國文化﹔冬(夏)令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范蠡公園、丹江大觀園、香煙寺、坐禪谷、荊關明清古街等參觀學習淅川歷史文化,開展“進千家門、吃千家飯、聽千家事、寫千篇文”社會調查活動,走進社區公園開展社團文化展演活動,將德育芬芳從校園吹進家庭社區,吹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由縣宣傳文化部門牽頭,在全縣各系統單位及鄉鎮街道辦持續開展了“兩弘揚一爭做”活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弘揚移民精神爭做最美淅川人),制定淅川公民道德公約,把家風家訓、二十四孝、愛國奉獻、愛崗敬業、清正廉潔、環境保護、改革創新等方面的名人名言、歷史故事以標語、牆畫、專欄、園林圖案、城市雕塑、LED電子屏、宣傳冊及網絡微信平台等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傳遍社區鄉村的每個角落,達到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形成人人學文化、樹美德、講奉獻、爭做最美淅川人的良好氛圍。連續開展三屆“道德模范”評選工作,並將每位模范的肖像事跡制成專欄,懸挂在縣城主干道人民路兩邊的路燈杆上,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教育示范作用。

同時,社會各部門根據系統特點廣泛參與支持德育建沒,持續開展“戲曲下鄉”、“流動博物館”、“圖書進萬家”、“愛心助殘”、“送溫暖”、“法律援助”等活動﹔城區商聖、龍城街道辦更是在大街小巷建設了內容豐富的國學牆和文化巷,讓德育元素“抬頭可見、駐足可觀”。既深入宣傳了傳統文化,又營造了“大德育”的社會環境,放大了德育的社會功能,人人關心德育、人人參與德育蔚然成風,最美教師、最美醫生、最美鄉賢、最美家長、最美公仆、最美村官及師德標兵、美德少年等先進典型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一個全民共育的道德高地已在丹淅大地巍巍隆起。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淅川縣通過深入開展“五進”活動,培育出德育教育的良田沃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家長、民眾的心田,編織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體系,促進了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和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顯著提升,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學生的道德、紀律、法治意識和學習、生活、行為習慣的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提升,好人好事、和諧友善、文明禮儀處處可見,300余名學生被評為“文明之星”“美德少年”,九重鎮一中張曉茹榮獲全國首批“新時代好少年”稱號,縣一高戚玉勤榮獲河南省“美德少年”稱號。廣大教師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人爭做師德標兵、育人楷模,涌現出淡培璽、楊露、孫均可等一大批“師德標兵”,王建剛、姚銀秀等為代表的“名校長”,大石橋鄉孫台小學方興華、方書典父子榮獲河南省2019年度“最美教師”。

德育工作的進步有力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高考成績連年刷新紀錄,2016年一本進線413人,2017年747人,2018年1245人,2019年1590人,淅川一高被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授予“優秀生源基地”稱號。幼兒、小學、初中階段基礎教育工作持續穩居南陽市前列。通過小手拉大手,大手牽小手,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產生了由好校風帶好家風、由好家風帶好民風的蝴蝶效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成為廣大干部群眾自覺行動。全縣每年評選表彰各行各類“最美淅川人”1000余人次,王克入圍中國好人榜,李進群榮獲“河南好人”稱號,陸錫芳榮獲“南陽市道德模范”,淅川愛心聯盟榮獲“感動南陽年度人物”等。群眾上訪告狀的少了,全縣信訪工作量連續三年下降60%,連續被評為“全省信訪工作成績突出先進單位”。社會環境安定祥和,暴力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率連年下降。

春風化雨,潤澤山川大地﹔桃李芬芳,迎來滿園春色。淅川縣以德育工作為突破口,成功實現了校風、家風、民風的崇德向善、文明向上,為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堪稱是“點石成金”的精妙之策。在德育春風吹拂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下,淅川在探索以德治縣的道路上必將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來源:淅川縣政府網)

(責編:辛靜、楊曉娜)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