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大雪,河南浚縣不少村庄一大早就出現了一波波出門掃雪的村民。這是很多村庄多年未見的勞動場面。近一年來,很多變化在浚縣悄然發生。比如路邊停車統一方向,竟然一夜之間全部規范。比如去年秸稈禁燒季,新鎮鄉村干部不用“跑斷腿”,竟然全程“零火點”。
變化,得益於一張大網。浚縣成功織起一張覆蓋全縣438個村庄,直通16萬戶農民的大網,60多萬人通過手機緊緊黏在一起。不論求醫問診,咨詢辦事,還是上情下達,組織動員,目前能想到的功能,已紛紛向線上遷移。人在哪,基層陣地就在哪。互聯網思維,正在重構鄉村。
浚縣新鎮星級農戶在醫護人員陪同下就診
第一步 織網
醫生先上線,用醫療織一張有黏度的網
這樣的案例,幾乎每天在發生。去年12月24日下午,浚縣東棗林村的老秦(真名秦付明)忽然右側麻木,腿腳不聽使喚。要擱過去,村醫會講“我治不住了,你快去鎮衛生院找大夫”。但這一次,村醫火速把症狀發進醫療急救群,縣鄉村三級醫療同時響應。47分鐘后,他已在縣醫院神經內科溶栓,危急病情得到控制。是浚縣織就的大網,幫他搶到了腦梗救治的“黃金1小時”。
很多人想織網,卻談何容易?如今浚縣可以化繁為簡地概括:“這事隻要3步”。但把這三步走出來,著實曲折。商業公司可以花錢拉新,有的地方行政推廣,搞群聊,建APP,然而群眾很少買賬。浚縣縣委副書記孫超介紹,當年通過共青團組織在鶴壁部分鄉村搞試點,分出娛樂愛好、相親交友、創業就業、教育輔導等13個大類建服務群,希望兼顧需求,多重覆蓋,留住群眾。
設想很好,現實裡擋不住人退群。好心搞服務,為啥沒黏度?細究之下,服務群雖有主題,卻無功能,拉進群,受的干擾多,實在的用處少。
但並非一無所獲。13類服務中,隻有一種群最穩固,那就是醫療救助。健康是每個人的剛需,加了便很少退。看准了群眾關切,浚縣有了著力點。縣衛健委以縣人民醫院牽頭,打通了全縣醫療資源,把各院總計4657名醫生囊括在一起。
每個村庄的群也隨之建立,村醫擔當外聯樞紐,每戶戶主作為成員,黨建指導員、水電工、一村一警都加進來。村民在群裡,小病問村醫,解決不了的,向縣鄉村醫療群轉求會診。遇急症,便三級聯動,直通急救中心。日常,醫生包片,普及保健知識,病友抱團,分類進病種群。
醫療開路,一張大網悄然鋪開。是否給醫院添了負擔?縣人民醫院院長吳宏光說,恰恰相反,精准接診,節約了醫療資源。很多不必就醫的在線就化解了,醫生精力用到了刀刃上。農民過去‘小病扛大’,幫他們及時診治,算大帳,節約了醫保成本。
醫院作用凸顯,他們進而綁定了績效,發揮醫生黨員的能量,激勵大夫們多上線。好幾位本不會手機上網的名醫,也成了線上名人:“上網才知道,盡管過去很努力,其實離群眾還差著一大截呢。”
![]() |